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x
癌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衰老性疾病,即随着年龄增加患癌风险不断增大,但是很多癌症患者却因为基因缺陷导致他们本身就是“易患癌体质”,而这类人群患癌风险会大大增加。
8 }! V+ ^) B; v9 \! \2 _) Y7 ]6 s f/ o; h- H1 {% A/ {) o
7 q& K! P2 e' ]: h% m! n你可能不会想到的是:有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人在短短几十年里陆续患上十几种肿瘤。
/ b0 w- v5 x- A5 G* x3 {6 W
& j( O! I2 b$ M: N& g
5 Q1 E, q6 N/ F" a% M7 L/ E近期,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为我们剖析了易患癌体质背后的奥秘。1名女性在36岁时就已经罹患12种癌症,其中有5种还是恶性肿瘤!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而且时至今日该女性处于无癌状态,背后有何奥秘?* o7 ]& b1 w O, M9 C
# y) C+ u; U% s# O3 F% O/ r
7 U9 d5 o' e& r7 R3 u( r
4 a. k& A# a) S5 a
研究中报道的该女性生于1986年,该女性的父母均健康且非近亲结婚。该女性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发育和精神运动均较为迟缓,而更加让人心惊的是她此后的患癌史: 8 d+ ?% x) B* S; u2 E: U3 H2 \
2岁时,该女性诊断患有III期胚胎性横纹肌肉瘤;
% `9 I3 r& x, h
2001年,发现患有内生性软骨瘤;同样在2001年,在无HPV感染的情况下被诊断IB期宫颈透明细胞癌;2006年,诊断出左侧腮腺多形性腺瘤;
1 W& A7 \5 l G: I7 i
2006年~2010年,确诊乳腺脂肪瘤、低度恶性梭形细胞肿瘤和毛母质瘤,并切除了几个发育异常的痣;
8 J2 R, h6 G d9 A. d
2010年,确诊多结节性甲状腺肿瘤; 3 W/ ~, T0 Y- [7 I! m
2012年,确诊黏膜内腺癌,2年以后切除了直肠腺癌。
4 J1 r( r5 e- T& W1 s8 T$ C
36岁前,该女性一共确诊了12次肿瘤,其中有5次是恶性肿瘤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研究人员对该女性的基因组进行了分析,并找到了罪魁祸首:MAD1L1双等位基因突变——这是人类从未发现过的基因突变。 % T; A0 G5 g5 o; {2 b; A
8 o/ b" C [( B f1 K$ N6 y: m
: t# h* p" ~# @% s
研究发现该女性存在MAD1L1双等位基因突变导致功能缺失.
9 r0 J6 f( D% I3 D. W$ X该女性基因组中携带了2个名为 MAD1L1 的基因突变拷贝,分别来源于她的父母。 7 j: l1 ^0 m' G) F0 O8 k: I
在正常的细胞分裂中,MAD1L1基因编码的MAD1蛋白可以保证细胞的DNA在分裂后可以顺利一分为二进入到子细胞中,从而保证细胞正常运作。当在小鼠中进行实验时,实验小鼠在携带MAD1L1 基因突变拷贝时直接就会在母鼠子宫内死亡。尽管这位女性活到了成年,但是不幸的是:她获得了“易患癌体质”。 4 r) x% ^: m5 |3 ^/ ]! M
* T( {: |6 H; |" ?. n# u
4 J( l# M9 T4 c8 \
然而,该女性尽管5次罹患恶性肿瘤,但是每次接受治疗后都实现了治愈,而在2014年最后一个肿瘤摘除后,该名女性至今再也没有长出新的肿瘤。
2 S; B# _$ z6 u' X( C8 J) @+ c
( d, E$ O; r3 `/ v3 y% _& \
1 e# m, M( V5 `一次两次治愈恶性肿瘤或许可以归功于幸运,如此多次逃脱癌症魔爪,到底是什么在背后保护她呢? ( c- @! [) E' h! C; ?8 \
: ~' o- [0 O. ?4 e; ?( j& ?% N
* s, d- J8 w- Z+ s+ F$ M/ Q
为了了解该女性为何可以屡次被治愈,研究人员对该女性、她的父母以及另外两位健康供体的多达33604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(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,PBMC)进行了基因测序,结果显示:
- M% I& C" `( s" ` k8 D- o
. D7 U( a7 q6 y
" d9 t6 T$ n0 _由于该女性染色体MAD1L1基因突变导致的染色体数量异常会诱发人体的防御性免疫反应,多种免疫细胞会在全身各处诱发炎症反应,同时提升包括特定亚群T细胞和NK细胞介导的先天性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,使得她自身的免疫反应要更强,从而在接受放化疗和手术后患者预后更好。
) \9 V+ Z9 Y8 C( z6 ^
( y% I( A8 w$ A, z4 @! F* CMAD1L1双等位基因突变外周血细胞转录组分析,患者的多种免疫细胞和对照组相比均发生了改变.
1 G0 M5 h# ? o" D h$ S! Z
) S8 S$ H" j' c6 y5 |8 n* ?6 \. e研究人员表示,尽管MAD1L1双等位基因突变导致患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肿瘤易感性,但是与此同时突变也使得患者的防御性免疫能力上调,使得免疫系统可以对肿瘤发展产生非比寻常的抑制作用。接下来,研究人员将进一步研究背后的机制,希望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提升免疫疗法治疗效果,从而帮助其他癌症患者更好地抗癌。
, i) l+ `8 h3 k+ P% F' m2 S) ^. P: U0 ?0 i+ A, r
! K. J: g- ~! F) f6 l' a0 [1 z
我们知道,MAD1L1双等位基因突变导致报道中的女性在36岁时就已罹患12种癌症,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肿瘤易感性。
& \# F, R5 O: L L8 X
+ F/ S- [. V$ z7 Y. r4 d1 m4 U
9 @* I8 N: G- ^3 `! U4 G. i e( G. r其实,大多数肿瘤是由于体细胞突变引起,肿瘤的发生属于散发性;同时约有5%-10%的肿瘤由胚系基因突变导致的,属于遗传性肿瘤。遗传性肿瘤常呈现家族聚集发生,即家系一级至三级亲属中常有多个(如2例或2例以上)原发性肿瘤,因此称之为家族遗传性肿瘤。家族遗传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学特征,与散发性肿瘤相比,家族遗传性肿瘤常有家族多个成员发病、发病年龄早、发病率高等特点,个人或家族成员罹患其他相关肿瘤风险也可能升高。因此家族遗传性肿瘤的预防干预、早诊和治疗策略不同于散发性肿瘤。
/ M! l8 T }8 L- j: ^2 V, K1 g) d: K T8 t3 b; k4 a3 q
0 }8 p. h7 l/ S2 s7 X
据最新数据显示,中国每年新发肿瘤患者约 457 万例,其中家族遗传性肿瘤约 5%~10%。家族遗传性肿瘤由特定的致病基因突变所导致,早发现,早干预是防治遗传性肿瘤最有效的方式。
$ Y, t0 L8 B! w! A# E6 ?0 G! Q& W( [ \3 U/ y
1. 乳腺癌 3 k3 h0 B% @/ h b2 j) J) r+ H
& M- O+ o; L9 P; b6 }) G& S: P迄今研究证实,约 10 多个易感基因的致病性胚系突变与乳腺癌遗传易感相关。目前认为 BRCA1、BRCA2、TP53 和 PALB2 是高度外显率的乳腺癌易感基因,携带上述基因的突变,增加至少 5 倍以上的乳腺癌风险。(推荐阅读:家族遗传性肿瘤---乳腺癌)
$ j! D' r4 g) w 4 F+ Z" p' A0 i1 ?. g$ W* D
4 f& x6 M/ l" R) U
8 m, ]! y5 }3 J/ _, x |% ^! y' T5 [
2. 卵巢癌
6 s3 [5 P+ M1 t$ g9 o# F5 F, A, A& o# _7 m7 O
卵巢癌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,10%~15%的卵巢癌(包括输卵管癌和腹膜癌)与遗传因素有关,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(HOCS)是一种涉及卵巢癌易感性增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。(推荐阅读:家族遗传性肿瘤---卵巢癌) & ^# D. q2 O2 I5 g
; h% p% {' z0 x% D3 i9 b3 X6 v
3. 胃癌
7 }5 I6 Y9 A: l5 U* x
( t8 N7 C( T; B* X: n胃癌分为散发性胃癌、家族聚集性胃癌(FGC)及遗传性胃癌(HGC),大多数胃癌为散发,其中5%~10%的胃癌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,1%~3%的患者存在遗传倾向。
: B! y7 e2 Z: }/ @
. t9 C/ Y7 T: W7 ^! y# k1 i家族聚集性胃癌指一个家族中呈现聚集性发病的胃癌,常因共同生活环境、饮食或某些偶然因素造成,也可由遗传因素导致,故家族聚集性胃癌范畴应包括家族遗传性胃癌。
5 z. ~ Q5 c5 a [4 r6 ?2 ~/ q7 k4 y1 `( |
4 q. f8 r0 O# x+ u/ o
家族遗传性胃癌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(或遗传性肿瘤综合征),大多有较明确的致病基因变异随家系向下遗传,主要包括三大综合征:遗传性弥漫型胃癌(HDGC)、胃腺癌伴近端多发息肉(GAPPS)及家族性肠型胃癌(FIGC)。家族遗传性胃癌还包括以胃癌为次要表现的胃肠道遗传综合征,如林奇综合征、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(JPS)、黑斑息肉综合征(PJS)、家族腺瘤性息肉病(FAP)等,上述综合征以家族遗传性结直肠癌为主要表现,同时有较高的胃癌发病风险。(推荐阅读:家族遗传性肿瘤---胃癌) % ^4 q% ^7 X5 |( ]* l5 T
+ G: F# v; E' y3 j
8 ]& y; L8 ^4 L! |+ C. A
3 @" Y: S. H' O6 k$ D! @4. 结直肠癌 . d4 k. J9 K# @8 V2 J
$ |+ A4 k% P( E5 u& b. e0 V2 u+ [
结直肠癌通常为散发病例,但家族聚集现象同样较常见。在所有肠癌患者中,约25%的患者有相应家族史,约10%的患者明确与遗传因素相关。 . U6 A; }, x$ i7 y. f6 H4 K
/ z6 F* l" b4 Q9 H& N- O# A , Z1 V, y2 } [7 `) z( L
根据临床表型可分为非息肉性综合征和息肉病性综合征两大类,前者主要是指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(Lynch综合征),后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(FAP)、MutY人类基因相关息肉病(MAP)、错构瘤息肉病综合征等。(推荐阅读:家族遗传性肿瘤---结直肠癌)
& y" t3 h, v1 H+ `1 t' D I$ D6 P& b! b/ n- y3 b" c
5. 前列腺癌
6 u; ]% W% v- q- `
4 t6 m. p! E# f前列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遗传性的癌症,据估计约40%~50%的前列腺癌与遗传因素相关。目前已证实多个DNA损伤修复基因的胚系突变与前列腺癌遗传易感相关。
% r( m9 v: {6 a ], n- k9 l% U) z1 ?
4 ?$ y( n7 h4 [
以BRCA1和BRCA2为代表的DNA损伤修复基因是迄今为止认识最充分的前列腺癌易感基因,其他DNA损伤修复基因,如ATM、PALB2、CHEK2以及错配修复基因(MLH1、MSH2、MSH6和PMS2)也被认为与前列腺癌风险升高相关。其他与遗传性前列腺癌可能相关的基因还包括HOXB13等基因。上述易感基因胚系突变不仅导致前列腺癌风险升高,还使前列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型,如发病年龄早、家族聚集性、侵袭性强、预后差等。(推荐阅读:家族遗传性肿瘤---前列腺癌) , U: N* m8 ~5 a. X
: z1 X7 C0 J6 T% Y% L. G7 }# y8 c6. 甲状腺癌
; h4 `. V- _4 s7 p. q- B5 k% k+ ?- y5 W
* O3 z% y1 E' X4 W) s
9 \0 F4 f0 @/ \7 Z: d2 {8 n+ i" \5 Y' `, Z Z
$ q4 |# y$ F3 A+ N: g7. 肾癌
( P! d5 Y. q9 u" E: d- ^( b( u
! O3 H" `/ J% V: N+ U) Z- |肾癌发病率居中国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第3位,仅次于膀胱癌和前列腺癌,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%~3%,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。2%~4%的肾癌患者由易感基因胚系突变导致,表现为发病年龄早、双侧、多灶性肾癌比例高、肾癌家族史阳性,被称为家族遗传性肾癌综合征。 8 Q5 a) g7 Z9 O
$ x0 |0 ?0 X# ?& s
, Q) P3 m, _: A0 e3 k. A
目前发现的家族遗传性肾癌综合征及相应的易感基因包括:VHL综合征(VHL基因)、结节性硬化综合征(TSC1/TSC2基因)、遗传性乳头状肾癌(MET基因)、遗传性平滑肌瘤和肾细胞癌综合征(FH基因)、Birt-Hogg-Dubé综合征(FLCN基因)、染色体3易位所致的家族透明细胞癌、BAP1癌症综合征(BAP1基因)、Cowden综合征(PTEN基因)、琥珀酸脱氢酶缺乏型肾癌(SDH基因)等。(推荐阅读:家族性遗传肿瘤---肾癌)
2 h6 I: t8 o2 @% F$ s9 o
) D/ v1 O5 [3 y0 W% t, S4 n6 _ 7 L7 R: N8 M, L8 k+ z
以上就是7种常见的家族性遗传肿瘤,通过对这些基因突变人群的的提早筛查、检测和预防,进行相关的健康干预和医疗管理,能够有效的减小这部分人群患癌的风险。 2 T# Q V7 f. A9 k% H' t
6 Z% a- S4 x _$ x$ a3 l5 @" k- q
# e* K9 b. O9 R: u6 a
8 U2 K* `- F* Z9 p- H: n |